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、被欺凌之间的关系(3)

来源:中学课程辅导(教学研究)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07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本研究中,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采用寻求支持、发泄情绪的方式,而男生则更多使用忍耐的方式,这可能与传统观念有关,多认为男性应具有独立、竞争、

本研究中,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采用寻求支持、发泄情绪的方式,而男生则更多使用忍耐的方式,这可能与传统观念有关,多认为男性应具有独立、竞争、理智的性格,而女性则多表现为依赖、被动、感性[13]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研究中高中生多项应对方式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,可能是高中生的人际关系、学习和升学压力等各种生活事件较初中生多,且思想较为成熟,当一种应对策略无效时,高中生更可能去尝试别的应对技巧[14]。

本研究中,消极应对为校园欺凌相关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,其中忍耐、幻想/否认为被欺凌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。SITTICHAI等[15]研究认为,可能由于被欺凌者倾向于采用更加内部化的情感导向策略,使得他们被欺凌时态度消极逃避,很少去寻求帮助,从而放纵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。本研究中,发泄情绪为欺凌行为的危险因素,这与邱佳静等[16]的研究结果相似,实际上,向他人发泄可能会通过激活消极的想法和行为而加剧负面情绪[17]。MOORE等[18]研究认为,负面情绪会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。本研究中,寻求支持为欺凌行为的保护因素,这与MIGELSKAS等[19]的研究结果相符,其原因可能是得到支持的学生更加自信,更少出现情感和行为问题,可见外界支持可能对欺凌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防控作用。

综上所述,不同应对方式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,积极改善中学生应对能力、加强积极应对方式教育对于欺凌、被欺凌行为的防控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。当然,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,如作为横断面调查不能确定因果关系;应对方式、欺凌等变量均为主观变量,信息的可靠性易受影响。因此,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
[1] DE OLIVEIRA W A,SILVA M A,DE MELLO F C,et al.The causes of bullying: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chool Health(PeNSE)[J].Rev Lat-Am Enferm,2015,23(2):275-282.

[2] BEN ARIEH A,CASAS F,FR?NES I,et of Child Well-Being[M]//Olweus D,Breivik K.Plight of victims of school bullying:the opposite of :Springer Netherlands,2014:2593-2616.

[3] WOLKE D,LEREYA S effects of bullying[J].Arch Dis Child,2015,100(9):879-885.

[4] ?STBERG V,L?FTMAN S B,MODIN B,et as a stressor in mid-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-associations with perceived stress,recurrent pain,and salivary cortisol[J].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,2018,15(2):364.

[5] 廖友国.中国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[J].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2014,22(5):897-900.

[6] 陈树林,郑全全,潘健男,等.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[J].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 2000,8(4):211-214.

[7] 张文新,武建芬,Jones K.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[J].心理发展与教育,1999(2):8-11,37.

[8] MOK M,WANG W C,CHENG Y Y,et and behavioral ranking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secondary students in Hong Kong,Taiwan,and Macao[J].Asia-Pac Educ Res,2014,23(3):757-767.

[9] CHAMBERS C N L,FRAMPTON C M A,MCKEE M,et al.It feels like being trapped in an abusive relationship:bullying prevalence and consequences in the New Zealand senior medical workforce:a cross-sectional study[J].BMJ Open,2018,8(3):e0.

[10] 汪耿夫,王秀秀,方玉,等.青少年传统欺凌、网络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[J].中华预防医学杂志,2015,49(8):722-727.

[11] THOMAS H J,CONNOR J P,SCOTT J G.Why d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ully their peers? A critical review of key theoretical frameworks[J].Soc Psych Psych Epid,2018,53(5):437-451.

[12] LIU J,BULLOCK A,COPLAN R J,et cascade models linking peer victimization,depression,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children[J].Br J Dev Psychol,2018,36(1):47-63.

[13] 陈澜,赵若兰,陈辉.武汉市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关系的研究[J].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2017,38(12):1607-1610.

[14] FRANCISCO R,LOIOS S,PEDRO M.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: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rategies[J].Child Psychiatry Hum Dev,2016,47(5):759-770.

[15] SITTICHAI R,SMITH P and cyberbullying in Thailand:coping strategies and relation to age,gender,religion and victim status[J].J N App Educ Res,2018,7(1):24-30.

[16] 邱佳静,张灵聪,赵冰洁.中学生自尊、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的关系研究[J].集美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,2014,15(3):28-32.

[17] MALOOLY A M,FLANNERY K M,OHANNESSIAN M.Coping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nd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in adolescence[J].Int J Behav Dev,2015,41(2):185-197.

[18] MOORE C C,HUBBARD J A,BOOKHOUT M K,et between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and daily emotions in adolescents[J].J Abnorm Child Psychol,2019,47(9):1495-1507.

文章来源:《中学课程辅导(教学研究)》 网址: http://www.zxkcfdbjb.cn/qikandaodu/2020/0709/346.html



上一篇:高考作文辅导149(模拟考作文推送):变与不变
下一篇:护理干预对中学生常见病自我护理的影响

中学课程辅导(教学研究)投稿 | 中学课程辅导(教学研究)编辑部| 中学课程辅导(教学研究)版面费 | 中学课程辅导(教学研究)论文发表 | 中学课程辅导(教学研究)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学课程辅导(教学研究)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